國慶中秋長假,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水泊梁山風景區(qū)迎來千人研學旅行團。“沉浸式演出、NPC互動等新玩法都讓我們體驗感拉滿,在行走中長知識,特別有意義。”來自河北的游客石夢璇說。
連日來,梁山縣借助國慶中秋長假推出“跟著好漢研學游”主題活動,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學隊伍走進這片文化沃土,觸摸歷史肌理,感悟文明力量。
水泊梁山風景區(qū)內(nèi),來自江蘇的近千名小學生率先開啟研學行程。上午9點30分,景區(qū)廣場上的《好漢迎賓》表演準時上演,頭戴斗笠、身著古裝的“梁山好漢”手持兵器,剛勁有力的招式引得臺下學生陣陣喝彩。表演結束后,梁山好漢化身研學老師,趁熱打鐵講解《水滸傳》中的人物形象,教學生武術招式,一招一式間讓學生體驗中華武術的魅力。
沿著蜿蜒的山間木棧道向上攀登時,研學老師將《水滸傳》中發(fā)生的故事向孩子們娓娓道來。登上忠義堂,孩子們輕輕觸摸斑駁的梁柱,目光聚焦在堂前的十八般兵器上。“原來書里寫的‘丈八蛇矛’真的有這么長!”孩子們紛紛圍在兵器旁,興奮地交流著對水滸英雄的想象。
“以往孩子讀《水滸傳》,多是對著文字想象,而現(xiàn)在,他們是真的走進了文化現(xiàn)場,用眼睛看、用手觸摸、用聲音傳遞。”水泊梁山風景區(qū)研學負責人楊金望著眼前的場景,語氣中滿是欣慰。他介紹,這種將水滸英雄故事與忠義文化深度融合的研學模式,打破了課本與現(xiàn)實的隔閡,讓抽象的文化變得可感可觸。
另一邊,由180名小學生組成的研學團隊走進梁山縣大路口鎮(zhèn)賈堌堆農(nóng)家寨景區(qū),開啟“儒風潤人——詩禮傳家之旅”體驗。“看,這是我剛完成的陶藝作品!”來自臨沂的四年級學生劉謹之舉著親手制作的陶罐興奮地展示,罐身上“禮”字紋樣格外醒目。
景區(qū)內(nèi),導游圍繞龍山文化起源、陶藝燒制技藝演變,結合孔子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的思想展開講解。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,讓孩子們深刻感知賈堌堆龍山文化的“前世今生”。景區(qū)工作人員介紹,自研學活動啟動以來,這里已累計接待小游客超2000名,成為梁山研學的熱門打卡地。
“早就聽老師說梁山有特別的文化,今天又學了孔夫子思想、做了陶藝,太有收獲了!”孩子們擦著額頭的汗珠分享心得。研學中,大家還參與了融入禮樂元素的篝火晚會,品嘗梁山炒雞、糊粥等特色美食,在動手體驗與味蕾享受中拉近與傳統(tǒng)文化的距離。
目前,梁山縣已打造水滸名著研習、龍山文化體驗等多條特色線路,未來將進一步豐富儒家文化課程內(nèi)容、完善配套設施,讓更多孩子在梁山的研學之旅中收獲知識與成長。
(本報記者 宋喜群 本報通訊員 郭煥麗 侯冬琪)